首页 其他 大唐凌烟志

第202章 宋金刚被突厥腰斩,成为中原博弈的祭品

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942 2025-05-24 20:27

  武德三年(620年)四月,李世民于雀鼠谷八战八捷后,在介休城外以"精骑冲阵、步军合围"战术彻底击溃宋金刚主力。

   是夜宋金刚率残部夜遁,欲收拢败军进行反击,却遭众叛亲离,无人愿意跟随,仅余百余骑亲随,最终选择逃向其发迹之地,上谷郡。

   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,大业十二年(616年)聚众数万于易州(上谷郡治所)起兵,与魏刀儿部互为呼应。武德元年(618年)窦建德攻灭魏刀儿时,宋金刚率军驰援,反被窦建德击败,遂率四千残部西投山西刘武周。

   刘武周闻其善战,"委以军事,分半家赀予之",更将妹妹许配宋金刚,宋金刚由此成为刘武周政权的军事支柱。次年他率军南下连克太原、晋州、浍州,几乎占据整个河东,最终在柏壁之战被李世民击溃。

   隋唐上谷郡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中部,以易县为中心,涵盖涞水、定兴、容城等地。古上谷郡(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县),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与拒马河冲积平原的交汇处,地处太行山东麓,北控幽燕,南扼河朔,是隋唐时期河北军事重镇。其故城遗址现存于易县县城东南,至今仍可见部分夯土城墙遗迹。

   这座县城距北京120公里、雄安新区80公里,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,也是华北平原通往山西高原的门户。从战国烽烟到当代繁华,易县以山川为纸、历史为墨,书写着跨越三千年的文明长卷。

   早在春秋时期,易县便属燕国疆域。战国时期,燕昭王在此营建“燕下都”,其遗址今存于高陌乡,占地30平方公里,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战国都城遗址。武阳台、老姆台等宫殿基址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等10万余件文物,诉说着“燕赵多慷慨之士”的辉煌过往。

   秦统一后,此地属广阳郡;西汉置故安县,东汉更名为易县,取自《周易》“变易”之意,寄托着先民对时势变迁的哲思。隋唐时期,此地迎来行政地位的巅峰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设易州,大业三年(607年)升为上谷郡,统辖易县、涞水、容城等六县,成为拱卫河北的军事重镇。明清两代,易州作为直隶州,控扼涞水、广昌(今涞源),直至1913年废州改县。

   易县西北部群山绵延,占全县面积70%,摩天岭以1813米海拔擎起太行脊梁;东南部拒马河冲积平原沃野千里。这片土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交汇处易守难攻,自古便有“扼蓟燕之喉,制山左之命”之称。

   位于此地的蒲阴陉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,这条古道串联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,战国时燕国铁骑经此驰骋中原,北宋时杨延昭在此布防抗辽。

   明长城重要关隘紫荆关,与居庸关、倒马关并称“内三关”,现存城墙依山而筑,见证过瓦剌南侵的烽火。

   海拔1105米的狼牙山,因“五壮士”跳崖壮举名垂青史,棋盘坨上的纪念塔与跳崖处石刻,铭刻着近代中国的血色记忆。

   历史上,窦建德与罗艺在此鏖战,安禄山在此囤积粮草,宋辽在此拉锯百年。清西陵的松涛声中,雍正、嘉庆、道光、光绪四位帝王的陵寝静卧永宁山下,114座清代古建筑与万株古松,构成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。

   当地文明遗存的立体画卷处处可见其历史层累的痕迹。始建于辽代的八角十三层密檐砖塔荆轲塔,矗立于易水河畔,塔影斜阳中回荡着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歌。

   有着千佛宝塔之称的开元寺,塔身嵌有千尊唐代石刻佛像,展现了盛唐佛教艺术的精妙。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州级衙署霍州署,三进院落中的戒石亭、仪门,凝固着古代地方治理的智慧。

   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典范,更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。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铜戈铭文,记载着燕国兵器铸造制度;清西陵的神道石像生中,文臣武将的衣冠纹饰暗含满汉文化融合的民族奥秘。

   当时,狼狈逃窜的宋金刚犹如丧家之犬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,即逃回上谷。上谷,这片他曾起兵的地方,承载着他的梦想与希望。他妄图借助昔日的根基,重新召集旧部,东山再起。于是,在夜色的掩护下,宋金刚率领着残部,马不停蹄地向北逃窜。

   一路上,宋金刚等人风餐露宿,疲惫不堪。他们不敢走大路,只能选择一些偏僻的小道前行。周围的山林中,不时传来野兽的嚎叫声,仿佛在预示着他们的悲惨命运。宋金刚骑在马上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绝望,但更多的是不甘。他回想起曾经在河东地区的辉煌,心中充满了悔恨。如果当初能够听从谋士的建议,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。

   与此同时,唐朝的探子们早已发现了宋金刚的踪迹。李世民得知后,立刻下令派遣精锐骑兵进行追击。这些骑兵训练有素,行动迅速,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,直插宋金刚的后方。

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