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正在书房里聊着,一阵阴风吹过,书房的蜡烛闪烁起来。
韩翔和蓝儿吓了一跳,他们看向蒲松龄,只见蒲松龄的表情严肃起来。
蒲松龄缓缓说道:“这本册子中的故事,虽然看似离奇,但都是我从一些真实的传闻或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改编而来。这个世界上,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事情,善恶因果,总是在冥冥之中。”
韩翔问道:“蒲老先生,您写这些故事,除了想要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,是不是也想让人们相信因果报应呢?”
蒲松龄点了点头:“因果报应,虽不是绝对,但在很多时候,确实存在。我希望人们能多行善事,莫要作恶,不然终有一天会自食恶果。”
蓝儿看着那本破旧的册子,好奇地说:“老先生,您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册子呢?这些故事真的很吸引人。”
蒲松龄笑了笑:“这是唯一的一本记录这些故事的册子了。这些故事太过离奇,我之前一直犹豫要不要公开,就一直没有发表在《聊斋志异》中。”
就在这时,书房的门“吱呀”一声自己打开了。
韩翔和蓝儿紧张地靠向蒲松龄。
蒲松龄拿起桌上的烛台,缓缓走向门口,大声说道:“何方鬼怪,若是有冤屈,可现身与我诉说,若是来捣乱,我蒲松龄可不怕你。”
一阵沉默之后,一个苍白的身影缓缓浮现。
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年轻的女子,她的眼睛里透着哀伤和怨恨。
女子幽幽地说:“蒲先生,您能为我写一个故事吗?我的冤屈已经多年无人知晓。”
蒲松龄打量着女子,说道:“你先说来听听。”
女子开始讲述她的遭遇。
她本是一个富家小姐,与一个穷书生相爱。可是她的家人不同意他们的婚事,强行将她许配给了一个富商。
她不堪受辱,在新婚之夜悬梁自尽。死后,她的灵魂一直徘徊在世间,想要让世人知道她的爱情悲剧。
蒲松龄听完后,叹了口气说道:“这世间的爱情,真是千般模样,万般滋味。我见过太多因爱情而起的悲欢离合,那些故事,有的凄美,有的荒诞,却都透着人性的复杂。”
韩翔和蓝儿专注地听着,眼神中充满了好奇。
蒲松龄缓缓转身,带着他们回到书房。
他一边走一边说道:“就像我曾听闻的一个故事。有一位年轻的书生,名叫楚枫。他生得眉清目秀,且饱读诗书,心怀壮志。”
“一日,他在溪边偶然遇见了一位女子,那女子身着白衣,面容清丽脱俗,宛如仙子下凡。她名叫婉娘。”
蒲松龄指了一下窗边的书桌,仿佛那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景。
他继续说道:“楚枫对婉娘一见钟情,婉娘似乎对他也颇有好感。他们开始频繁地在溪边幽会,互诉衷肠。楚枫以为,这便是天赐的良缘。”
韩翔忍不住问道:“那他们后来定是幸福地在一起了吧?”
蒲松龄摇了摇头,脸上带着一丝惋惜:“这世间之事,哪有如此顺遂。不久后,楚枫的家中突遭变故,他父亲被奸人诬陷,家中财产被抄没,他从一个富家公子沦为了落魄书生。”
蓝儿皱起眉头:“那婉娘呢?她可曾不离不弃?”
蒲松龄走到书架前,拿起一本旧书,轻轻抚摸着说:“婉娘的家人知晓了楚枫的遭遇后,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。婉娘虽然心中痛苦,但在家族的压力下,渐渐疏远了楚枫。楚枫几次上门求见,都被拒之门外。”
韩翔愤愤不平地说:“这婉娘,怎可如此薄情?”
蒲松龄坐了下来,示意韩翔和蓝儿也坐下:“莫要过早论断。婉娘其实心中从未放下楚枫,她只是被困在了家族的规矩和世俗的眼光之中。她每日在闺房中以泪洗面,身体也渐渐憔悴。”
“那楚枫呢?他就甘心如此吗?”蓝儿问道。
“楚枫自然不甘心。他决定进京赶考,想要考取功名,恢复家族的荣耀,也希望能再次赢得婉娘的心。他带着满心的悲愤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进京的路途。”蒲松龄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希望。
“在进京的途中,楚枫遇到了一位老者。老者见他神情落寞,便上前询问。楚枫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者。”
“老者听后,从怀中拿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,递给楚枫说:‘这颗珠子名为定情珠,你若将它送给你的心上人,可保你们的爱情顺遂。’ 楚枫半信半疑地收下了珠子。”
韩翔听到这里,“哦”了一声,并点了一下头。
蒲松龄微微一笑:“楚枫经过一路的艰辛,他终于到达了京城。在京城,他日夜苦读,也不忘记对婉娘相思和自己家人的牵挂。”
“终于到了考试的日子,楚枫在考场上文思泉涌,下笔入神,圆满交上了考卷。不久后就放榜,他高中状元。
“那他就可以风风光光地回去找婉娘了。”蓝儿兴奋地说。
“是啊,他满心欢喜地带着定情珠回去找婉娘。可当他到达婉娘的家时,却发现婉娘已经病入膏肓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