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开局七品县令,为民请命能爆奖励

第390章 车马粼粼赴京城,谁人犹作富贵声。

  通州码头的喧嚣,非但没有因为那支庞大船队的到来而停歇,反而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。

   数千名力工的呼喊声,不再是先前那种此起彼伏、杂乱无章的调子,而是汇成了一股统一的、充满力量的洪流。

   “嘿!嗬!”

   “上肩!”

   “走稳咯!”

   在革新司官员们嘶哑的指挥声中,力工们两人一组,将一个个沉甸甸的麻袋从船舱中抬出,踏着被无数草鞋磨得光滑的跳板,快步走上码头。

   岸边,数百辆早已等候多时的四轮驴车整齐排列,仿佛一支沉默的军队。

   每辆驴车旁,都有一名均田司的吏员负责监督计数。力工们将麻袋稳稳地放在车上,吏员便用朱砂笔在手中的簿子上划下一道。

   “甲三队,满五十车!出发!”

   一名嗓门奇大的官员,站在一块高高的货箱上,挥舞着手中的令旗。

   “出发!”

   车夫们一声吆喝,扬起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甩了个清脆的响,早已等得不耐烦的驴子便迈开蹄子,拉动着沉重的车身,缓缓转动起来。

   车轮滚滚,碾过坚实的青石板路,发出一阵阵“咯吱咯吱”的声响。

   五十辆满载粮食的驴车,汇成一条长龙,在无数人震撼的目光注视下,朝着京城的方向,浩浩荡荡地驶去。

   而这,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

   第一队车马刚走,后面立刻便有新的空车补上。码头上堆积如山的麻袋,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,又以同样的速度被从船上搬运下来,形成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。

   整个码头,仿佛变成了一台巨大而精密的仪器,循环往复的运转着。

   船是粮仓,力工是士卒,而那一辆辆远去的驴车,便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刀锋。

   在这片震天动地的喧嚣中,码头一角的茶水摊,却显得有几分异样的安静。

   范仲淹就坐在一张最普通的长条木凳上,身前的桌子因为常年风吹日晒,裂开了几道深浅不一的口子。

   “店家,一碗大碗茶。”他声音温和,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。

   “哎,好嘞!”

   茶摊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,他早就注意到这位身穿常服、气度不凡的大人物,只是不敢上前搭话。

   此刻听到召唤,他连忙用干净的布巾将桌子又擦了一遍,双手捧着一个粗陶海碗,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。

   “大人,您请用。”他陪着笑脸,点头哈腰地说道,“小老儿这茶水,不值什么钱,能招待大人,是小店的福分,这钱……”

   “钱是一定要给的。”范仲淹从袖中摸出三枚铜钱,轻轻放在桌上,推了过去。

   他端起那粗陶大碗,吹了吹上面浮着的几片茶叶末子,浑不在意地喝了一大口。

   范仲淹看着茶摊老板,眼神平静而温和,话语里却似乎另有深意:“我们革新司做事,最讲究的就是一个‘规矩’。买东西要付钱,天经地义。若是坏了规矩,今天能白喝一碗茶,明天就能白拿一船粮,那不就乱了套了吗?”

   茶摊老板似懂非懂,只觉得这位大官说的话虽然温和,却带着一股特别的气势,不怒自威,连忙将那三文钱揣进怀里,连声道:“是是是,大人说的是,是小老儿糊涂了。”

   就在这时,沈同、汪文正,以及陵州李家的代表等人,也满面春风地走了过来。

   他们远远地看着那连绵不绝运往京城的粮车,脸上的得意几乎要溢出来。

   “范大人真是好兴致,在这种地方,也能品得下茶去。”汪文正捏着自己的八字胡,语气里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优越感,自来熟地在范仲淹对面的长凳上坐下。

   沈同更是毫不客气,他瞥了一眼范仲淹面前那浑浊的茶水,嘴角勾起一抹鄙夷,却没有坐下,而是负手站在一旁,摆出一副功臣的架势。

   “范大人,如今这百万石粮食已经抵岸,正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。想必用不了多久,京城的粮价便能应声而落。我等也算是不负余大人所托了。”

   李家代表也笑着附和:“是啊,为了凑齐这百万石粮食,我们几家可是把压箱底的存货都拿了出来。沿途水路关隘,也是我们亲自出面打点,这才得以如此迅速地抵达通州。余大人见到我等,定会不辞赞赏吧?”

   他们一言一语,都在强调自己的功劳,生怕被朝廷占了便宜。

   范仲淹不置可否,只是慢悠悠地又喝了一口茶,才抬起眼皮,看着他们。

   “几位当家辛苦了。余大人的确在府中备下了酒宴,专程为各位接风洗尘。”

   听到“酒宴”二字,沈同几人对视一眼,脸上的笑容更甚。在他们看来,这便是余瑾看重他们的信号。

   “哈哈哈,范大人客气了!”沈同大笑道,“为朝廷分忧,本就是我等商贾的本分!待会儿见到了余大人,我们还要好好与他商议一下那香水、新糖的合作事宜。毕竟,兄弟们为了这批粮食,可是把未来的身家都赌上了啊!”

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