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打到北极圈了,你让我继承皇位?

第923章 阅卷

  科举终了,酉时已过。

   暮色如墨,渐渐浸染了帝都的天空。

   喧嚣了一日的皇城广场重归寂静,只余下零星灯火与巡逻兵士的脚步声。

   数以千计的学子怀揣着各自不同的心情,如同退潮般散入帝都的大街小巷,暂时将考场上的得失封存在记忆之中。

   然而,皇宫宣政殿内仍是灯火通明,气氛却比考场更为紧张。

   李彻高踞御座,就着最后一缕霞光批阅奏折,神情专注。

   殿下,以诸葛哲、文载尹等一众文官,依旧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试卷之中。

   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和偶尔响起的低语商议,构成了大殿内的主旋律。

   怀恩悄步上前,来到御案旁,低声禀道:“陛下,下场考试的试卷,已在锦衣卫护卫下送至殿外。”

   李彻目光未离奏折,只是微微颔首,表示知晓。

   他抬眼看了看下方各显疲惫,却仍在勉力支撑的臣子们,对怀恩吩咐道:

   “去,给诸位臣工端上烛灯,务必明亮,莫要为了赶工,看坏了眼睛。”

   “喏。”

   “再传朕的旨意,让御膳房即刻煲些安神补气的汤羹送来。”

   “奴婢遵旨。”

   怀恩躬身领命,迅速安排下去。

   不多时,一盏盏宫灯被点亮,将大殿照得如同白昼。

   紧接着,内侍们端着热气腾腾的补汤,小心翼翼地送到各位阅卷官案前。

   诸葛哲、文载尹等人见状,连忙放下笔,起身向御座方向躬身谢恩:

   “臣等,谢陛下体恤!”

   李彻放下朱笔,摆了摆手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:“诸卿不必多礼。”

   “会试结束,学子们的使命算是完成了,但我们的任务还没有。”

   “相信此刻,不止是朕,诸位爱卿,乃至帝都中的万千学子,都在翘首以盼这科举的结果。”

   “时间紧迫,只好辛苦诸卿今夜劳累一番,将这些试卷连夜判阅完毕,初步挑出有资格上榜入围者。”

   皇帝所请,诸臣子哪里敢怠慢,立刻应诺。

   李彻笑了笑,继续道:“诸位辛苦,今日算是加班,从朕的内库取出绸缎,赐予诸位各十匹。”

   众臣连忙再次谢恩。

   李彻笑了笑:“汤水趁热用,提提神。”

   “臣等领旨,必当竭尽全力!”众臣齐声应道。

   感受到陛下的体谅,臣子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,纷纷坐下继续投入阅卷工作当中。

   恰在此时,下场考试的试卷也被锦衣卫护送下,一箱箱抬入殿中。

   很快,殿内又堆起了一座新的‘小山’。

   看着这仿佛无穷无尽的卷子,陶潜、杜辅臣等几位年纪稍长的文官,不由得露出一丝苦恼之色。

   能阅卷的官员不仅要有学识,还得是李彻的心腹。

   而这样的人,在整个朝堂之中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余人。

   七千多份考卷,即便分摊下去,每人也要审阅近六百份,这无疑是一项浩大工程。

   所幸,上场考试的试卷已接近判阅尾声。

   又过了约莫一个时辰,当夜色完全笼罩大地时,上场试卷的初步筛选终于完成。

   文载尹拿着一份统计好的清单,快步走到御阶下,躬身奏报:

   “启奏陛下,上场试卷已初步审阅完毕。”

   李彻抬起头,开口道:“念。”

   “其中,卷面有大面积污损、字迹难以辨认者,三百六十七人;帖经错漏过多、墨义理解偏差显着,判定为不合格者,四千五百一十二人;曲解圣人原意、阐述荒谬不经者,六百零五人。”

   “剩余答卷,共计两千三百三十八份通过上场考核,具备审阅其下场答卷之资格。”

   李彻闻言点了点头,对这个残酷的淘汰率并无意外。

   科举本就是大浪淘沙,尤其是首场科举,大家都不太清楚规则的情况下。

   “便将这两千三百余份上场通过者的下场考卷,即刻找出,分与诸卿审阅。”

   “其余卷子登记在册后,暂且封存。”

   命令下达,殿内的书吏、内侍立刻忙碌起来。

   依据编号,从那新堆起的小山中,挑拣出那两千多份考卷,分发到各位阅卷官面前。

   见众臣已开始专注地批阅下场考卷,李彻也来了兴致。

   他吩咐怀恩道:“去给朕取一摞来,朕要亲自看一看。”

   “陛下,您也劳累一日了......”怀恩有些犹豫。

   “无妨,”李彻笑了笑,“之前的帖经、墨义,考校的是经义理解,朕自问学问比不得在座诸位,便不班门弄斧了。”

   “但这一场不同。”李彻的目光扫过那堆积的卷宗,“那三道逻辑题,答案固定,对错分明,一看便知。”

   “而这道策问......乃是朕亲自拟定,意在观其志向,察其心术,朕倒是能判得。”

   怀恩不再多言,连忙去拿了一小摞试卷,恭敬地呈到御案之上。

   李彻接过朱笔,开始批阅。

   对于策问的回答,他心中自有杆秤。

   自己出这道策问的目的,就是要筛选考生的政治倾向。

   在皇权时代,揣摩上意,本就是策问答题的关键所在。

   对李彻而言,评判的标准很简单。

   若答案明显偏向于维护世家和官僚利益者,便是毫无疑问的下等。

   他登基以来,种种举措皆在打压世家、整顿吏治。

   若连这点政治风向都嗅不到,还在为既得利益集团摇旗呐喊,要么是蠢,要么是立场有问题,皆不堪大用。

   若答案一味强调君权至上,鼓吹帝王乾纲独断这类答案,勉强算是中等。

   这虽是直接拍皇帝马屁,但缺乏对复杂国情的深刻认识,流于空泛。

   而且,他料定这类答案数量绝不会少,毕竟风险最小。

   唯有那些将‘民’置于君权、世家之上,阐述民为邦本之理,为民请命者......

   方是李彻心中期待的上等答案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