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其他 大唐凌烟志

第182章 冉肇则叛乱,神将李靖显威名

大唐凌烟志 凌云朗月 1904 2025-05-24 20:27

  武德三年(620年)二月,川东烽烟骤起。

   隋末唐初的动荡余波席卷巴蜀,开州蛮酋冉肇则趁中原战事胶着之机,率獠兵突袭通州(今四川达州)。

   古开州即今日重庆开州区,位于重庆市东北部,地处三峡库区腹心,是渝东北重要门户城市。东汉建安二十一年(216年),巴东郡汉丰县的设立开启建制篇章。至唐武德元年(618年)升格为开州时,其辖境已囊括今开州、城口等广阔地域。明代在此设置太平千户所,大觉寺烽火台遗址至今矗立,见证着这片"秦巴锁钥"之地的军事价值。地理学家笔下"七山二丘一平坝"的独特地貌在此完美呈现:北倚大巴山苍莽群峰,南接川东平行岭谷,汉丰湖如碧玉镶嵌其间——这座因三峡工程蓄水形成的国家湿地公园,以15平方公里水域滋养着42公里环湖生态长廊,成为库区生态治理的典范。

   历史长河在此地激荡出多元文化印记。明清"湖广填四川"移民潮中,15万移民的涌入造就独特的"五省方言岛",南北腔调在山谷间交织成特殊的人文图谱。盛山摩崖石刻群珍藏唐宋至清代的47处诗文题刻,其中苏轼亲笔"开州盛山十二题"真迹,让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穿越千年依然鲜活。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万亩原始森林中,崖柏等珍稀物种的发现,印证着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生态文化。

   开州匠人将智慧凝结于指尖:水竹凉席历经72道工序锤炼,细密竹丝在经纬交错间编织夏日的清凉;瑞兽金狮舞矫健腾挪,将巴楚文化基因融入欢腾的节庆脉搏;南门古法熬糖作坊里,甘蔗的甘甜在九转熬炼中化为琥珀色的乡愁记忆。这些列入国家和市级非遗名录的技艺,正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。

   从汉丰县衙的晨钟暮鼓到汉丰湖畔的智慧新城,开州的山河故事,始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绵延流淌。

   通州即今日重庆达州,这片地处渝东北门户的土地,北扼秦陇、南控荆楚的地理格局,早在秦汉时期便以"四达之地"得名,成为中原文化与巴蜀文明碰撞交融的前沿。

   东汉永元二年(90年),汉朝廷在现今达川区设置宣汉县,县治所在至今犹存的罗家坝遗址,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战国至汉代墓葬群,青铜钺上的虎纹与巴式柳叶剑昭示着古巴人的骁勇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,当蛮酋冉肇则的铁骑踏破通州城垣时,这片土地首次以州级建制载入史册。明清两代,随着"湖广填四川"移民潮涌至,陕西会馆的雕花照壁与湖广移民带来的吊脚楼比邻而立,麻柳木版年画的艳丽色彩里既有蜀绣的细腻,又透着楚地漆器的神秘。

   穿行在达州街巷,处处可闻文明交汇的余响。三汇古镇的青石板路上,"三汇彩亭会"将川剧变脸与楚地傩戏糅合成流动的戏台;安仁乡的"板凳龙"舞动时,汉代巴渝舞的刚劲与客家火龙的精巧完美相融。更有那传承六百年的灯影牛肉,薄如蝉翼的肉片在桐油灯影下透出琥珀光泽。达州让人品味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一段盐茶古道上的商贸记忆。

   这片土地的山川形胜造就独特物产传奇。八台山的云海滋养着中国最北缘的富硒茶田,万源旧院黑鸡的啼鸣回荡在海拔1200米的林间。紫红色砂岩风化形成的特殊土壤,让达州成为全球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基地,每到盛夏,20万亩椒林蒸腾起辛香云雾。

   通州本汉宕渠故地,梁置万州,北魏以"地当四达之冲"改称通州,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改为通川郡,控扼秦巴咽喉。此地"万顷膏腴,千峰叠嶂",既是长江支流通川江航运枢纽,更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战略要冲。

   冉氏家族世居巴峡险要之地,自南北朝时期便"据险自守,代有渠帅",隋大业年间已显露割据之势。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,冉肇则继承祖辈经营的山地武装,通过联姻、盟誓等方式整合周边蛮部,形成横跨今渝鄂交界山地的军事联盟。其部众"椎髻跣足,腰佩环刀","居岩洞,精冶铁,善弩射"。冉氏部族依托星罗棋布的洞寨据点,将农耕、渔猎与劫掠相结合,构建起独特的山地生存体系。

   冉氏部族作为古代巴人直系后裔,其文化基因可追溯至《华阳国志》所载"巴东冉姓,勇悍善战"的记载。这支以白虎为图腾的山地族群,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迁徙中逐渐分化,至隋唐时期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"冉家蛮"联盟,活跃在今重庆开州、巫溪及湖北恩施一带。

   冉氏部族自古洞寨自治,多依山筑寨,"大者千户,小者百余",每个洞寨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军事堡垒;其部族信仰神权统治,首领身兼军事统帅与宗教祭司,开州大觉寺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,印证着他们对白虎神君的虔诚崇拜;其部族兵民一体,男子自幼习武,"竹弓毒矢,出入林箐如飞",形成独特的山地作战体系。

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