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,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

第413章 崤谷道,妙才翼德口水大战

  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两个月前。

   当夏侯渊驰援数百里,却见略城守备严整,毫发未损,周遭数十里看不到半个敌军时,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——自己可能又被诸葛亮耍了。

   也是这个时候,一封战报让夏侯渊确信了自己的猜测。

   “启禀将军,天水、张掖、金城诸郡为诸葛亮所攻,今已举郡附之。”

   炎热的初秋,就好似有一盆冰水直接浇到夏侯渊的头上。

   他半晌未说出一句话来。

   但夏侯渊到底是名将。

   虽然震惊无比,却未失魂落魄。

   关键时刻,他选择了理智的做法。

   一边告诫略城守将严防死守,一边速速调转方向,又朝卤城杀了回来。

   这一路,夏侯渊大军被折腾得不成样子。

   秋后不下暑,二十四个火老虎。

   烈日炙烤下,士卒们盔歪甲斜,汗透的征袍沾满泥浆,在风里胡乱拍打着身躯。

   许多人草鞋早已磨穿,赤足踩在碎石路上,血迹混着尘土凝结成痂,每走一步都疼得龇牙咧嘴。

   但夏侯渊到底是名将。

   面对这种情况仍然保持了理智的做法。

   凉州战事虽急,但只要我大军还在,还有夺回的可能。

   但如果被伏兵打掉了主力,那就彻底没机会了。

   他没有莽撞的带兵的一路狂奔,而是派遣精锐斥候打探伏兵,而后缓行慢进。

   既缓解了军卒的行军压力,又避免了被伏杀的可能。

   他明白,诸葛亮多智近妖。

   我越是狼狈,他越可能在我归途埋伏重兵,以图半道截杀。

   他都能想到的事,诸葛亮怎么可能想不到。

   可真遇伏兵怎么办?

   夏侯渊到底是名将。

   能听取部下的建议,行军之时,乃问成公英:“若是先生,当以何处作伏?”

   成公英答道:“崤谷道两山侵逼,道路狭蹙如束,乃万险之地。是最好的设伏之处。”

   夏侯渊颔首道:“前番张飞于崤谷两度设伏我军,今次怕是要三次伏我于此!”

   成公英点点头:“很有可能。”

   夏侯渊又问:“若有伏兵,当以何解?”

   成公英思索片刻,告诉他:“若有伏兵,必依山林居高而伏,可以佯军诱其现身,待敌伏尽出,主军再逼山相攻,虽有损失,但必得大军主力安然过隘。”

   “若我佯兵得渡,而伏兵未现,其欲待我主力大军至此,以图大胜,又当如何?”

   成公英抚髯呵呵一笑:“若佯兵安然过隘,便可绕出山险,至敌后之处。届时断其水源,山上伏兵不出三日必退,我军趁势击之,则大胜可图!”

   夏侯渊闻言大喜。

   他也明白,自己兵力甚众于彼军数倍。

   在知道你伏击地的情况下,断不会将这一仗打输。

   他的目的是通过崤谷,极速回援,以复夺卤城,从而反断诸葛亮的后路。

   以至于这途中损失个万八千的兵马,他都不会放在心上。

   于是,还未到崤谷时,便选民夫乡民穿盔戴甲,佯作精锐,让他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,以做诱饵。

   但事情多少有点出乎夏侯渊的意料之外。

   当大军行至崤谷时,夏侯渊发现,这伏兵伏得多少有些明目张胆。

   整个崤谷道的大道上旌旗猎猎,都驻扎着敌军。

   那条道,就像年关的大集。

   被张飞的兵堵的是水泄不通。

   一面红底黑字的“张”字将旗迎风招展,旗下摆着一案,张飞坐在案后,啃着山谷中猎来的野猪,满嘴是油。

   见夏侯渊近至箭地,张飞命人砍下一猪肘,丢送至夏侯渊军前,乃邀其共食。

   气得夏侯渊怒火中烧,欲指槊怒欲骂。

   但好歹忍住了。

   他明白,以张飞的脾气和口才,反骂于你,再激你单挑,你应战未必打得过,你不应战又于两军阵前徒伤颜面,终归是讨不得半点好处。

   和张飞这种人打交道,别和他做任何沟通。

   夏侯渊无奈之下,亦于原地安营扎寨,而后升帐,乃问询左右对策。

   夏侯渊之左右文武此刻亦满面苦涩。

   因为没人想到张飞会在崤谷到来了这么一手。

   夏侯渊无奈,还是让成公英想办法。

   成公英叹了一口气:“张飞若驻于山,倒是好办,但驻于此处着实难办。”

   夏侯渊问道:“有何难办?”

   “此地处狭隘,大军难展,我军之威不得施也。强攻虽可图,然此隘绵延数里,接战之士又不能太多。若张飞伏兵万余于此,欲尽歼其众,两个月不能竟功。”

   两个月……

   都是保守的说法。

   张飞背后如果有粮草支应,据险守个半年都不成问题。

   到时候,黄花菜都凉了。

   那么问题来了。

   除了这一条路,还有其他路可通卤城么?

   当然,还有一条路。

   乃绕路吴敦驻防陇城的殇谷道。

   可相比崤谷道,殇谷道山高路远,人迹罕至,甚至于到现在,吴敦抵达没抵达目的地都不知道。

  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