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3章 诸葛亮眼中的汉帝刘协
武威,凉州腹心之地!
经过两次指挥防御战,诸葛亮已经确信一点。
曹操还活着。
肯定还活着。
寻常之将,绝不可能将羌军指挥得如此如臂挥使,进退得当。
两次击溃曹操攻城之军。看似轻松妥当。
实际上诸葛亮也花费了极大精力,亦动员了凉州极大的兵力。
此军必有能人指挥,亦有高智献策。
方能使羌军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力。
若非诸葛亮借助高强壁垒全力筹备,谨慎应对,恐怕他真可能就打进凉州了。
然其下一步将何往?
是续向西进,亦或掉转锋芒,反戈一击?
诸葛亮目光在凉州中部反复逡巡,脑中思索着曹操所携的兵力,目光陡然变得果决:
“西行,还是西行……”
沉吟片刻,他取一竹帛令箭笔疾书。
片刻间书毕,抬眸看向帐外:“来人!”
亲兵应声而入,垂首听令。
诸葛亮将令箭递给军卒,沉声道:“传令庞德,速率部驻守张掖西南要隘,务必严防死守,不可让曹军余卒踏入凉州半步!具体布防事项,尽数记于帛中!”
“喏!”
“另传张飞,携其部众入武威,暂候军令。”
“遵命!”
待军卒退下,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。
估计曹操还得在高岭之地盘桓些时日,却不知许都今朝如何?
一封尺素信,五斤鸡舌香。
不知荀彧见之,当作何感想?
那是素未蒙面之人,其人临终亦有汉臣之名。
诸葛亮冥冥中仍然记得。
梦中曹操僭越称公时,荀彧谏言曹操:“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,当秉忠贞之诚,守退让之实;君子爱人以德,不宜如此。”
曹操于是心不能平,不再信任荀彧。
彼时会征孙权,表请彧劳军于谯,彧疾留寿春,以忧薨,时年五十。
诸葛亮送他那封信。
亦是给他两个选择。
若向汉室,未尝非得扶持刘协,亦可来投奔刘皇叔。
倘若你坚守心中之志,非要扶持刘协,亦可好好善待皇帝。
如果有可能,携皇帝来我荆州亦未尝不可。
这一点,诸葛亮尊重荀彧,也理解荀彧。
作为臣子,不能因为皇帝看似愚笨无能,就对他撒手不管。
所以说,无论荀彧如何抉择,其所能左右者,终究不过自身与汉献帝的命运。
而诸葛亮,自会从每一种可能里,为刘备谋求最大的利益。
可问题是,诸葛亮就不怕荀彧一时冲动,真把刘协送到刘皇叔麾下吗?
到时国有二主,难保臣子站队,内部生乱?
诸葛亮不怕,他一点都不怕。
因为这一世,他把这一切想的无比清楚明白。
如果汉帝能安归于荆地。
就说明曹氏再无法礼正统可言。
刘皇叔自可高举汉室大旗,兴兵北伐。
到得天下之时,皇叔仁义威德遍布四海,挽扶大厦将倾,天下人为之敬仰。
汉帝久傀于曹氏之下,未能施半分福泽于万民。
汉帝若真心愿保汉室江山兴盛万代,让天下人信服,自当效尧舜之道,禅让与宗室功劳最着的刘皇叔。
到时,叔侄让贤,必为千古美谈。
皇叔以挽天下将倾之功,造福万民社稷之德,承续汉室正统,必为世人所信服。
汉帝以高风亮节,让辞帝位,为千古贤慈之帝,亦为万民所感怀。
那么,倘若汉帝有私怀之心,乃为一己之私,置汉室江山颓微于不顾,非要皇叔归还皇权呢……
不,不会这样。
诸葛亮认为,那皇帝纵有私心。
但他毕竟是大汉的皇帝。
既是大汉的皇帝,必有大汉的格局,更有大汉的风骨。
他或许会因失权而偶有自私之行,然其绝非自私到底的昏聩之君。
相反,他骨子里,有着悲天悯人的仁怀之情。
他想夺权,非是自己想继续当这个皇帝。
而是他肩膀的扛着汉室兴衰荣辱的重任,让他不得拼尽全力去争取,去反抗。
否则,汉朝覆灭,曹魏续统,他将成为大汉的亡国之君。
永久的被钉在刘氏的耻辱柱上。
倘若真有一天,有人告诉他:
你不必拼了,也不必争了,有人帮你把大汉江山扛了起来。
你不必再做亡国之君。
你只需安稳的做个王爷,没有压力,没有纷扰,开开心心,做除了理政之外,任何你想做的事。
世人会记得你的好,史书上会记载你的功。
当有一天,你寿终正寝,于黄泉下得遇列祖列宗,亦会被列祖列宗所夸耀和赞赏。
你会如何?
或许,有人不屑于此,终视权柄为金石。
但刘协并非如此。
这,并不是诸葛亮的凭空遐想。
而是其梦中所见。
曹丕篡汉后,贬汉帝为山阳公。
昔日的大汉皇帝,变降成了一个公侯。
斯之颓败,屈辱至极。
但他并未沉沦于此,而是操持其宫中所学的医术,为百姓免费医疗治病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