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德四年(621年)四月,当秦王李世民正率领唐军主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激战,同时分兵阻击窦建德来援之师时,北方边境突生变故。在虎牢关大战的三日前(四月二十七日),突厥颉利可汗抓住唐廷北方防务空虚之机,亲率数万铁骑南下,突袭雁门关,意图趁火打劫。
同年正月十三日,唐高祖李渊任命胡大恩为代州总管,封为定襄郡王,并赐国姓“李”,命李大恩徙镇雁门,总管代、忻、蔚诸州军事,专责剿抚石岭以北寇盗。
此前,李大恩虽以雷霆手段平定代北匪患,并威慑颉利暂退,但突厥始终觊觎雁门要地。到了四月,颉利可汗侦知唐军兵力分散,遂集结精锐南下,企图一举攻破边关。
这日清晨,代州城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。守城官兵循声望去,只见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疾驰而来。为首之人高举令牌,在晨光中闪烁着寒光。
守城将领定睛细看,正是唐军斥候分队的信物,立即喝令道:"速开城门!"
兵卒们闻令而动,迅速移开沉重的路障。随着城门缓缓开启,这队人马如疾风般冲入城中,马蹄声在青石街道上激起阵阵回响。
报——!突厥颉利可汗亲率数万骑南下,前锋已过马邑,距雁门不足百里!"斥很快,候急促的禀报声在代州总管府内回响起
李总管大恩猛然起身,铠甲铿锵作响,目光扫过堂下诸将:"果然来了。诸位,突厥趁我大唐主力南征之际来犯,此战关系北疆存亡,当如何应对?"
副将苏烈抱拳道:"末将请命率轻骑前出,依托长城烽燧节节阻击,迟滞敌军。"
"不可。"参军崔文摇头,说道"突厥来势汹汹,野战恐难抵挡。不如固守雁门,待其师老兵疲..."
"守?"降将张魁突然冷笑,道"当年老子...末将在黑风岭落草时,最不怕的就是官军龟缩城里。突厥人若围而不攻,分兵劫掠四野,不出旬日,雁门便是孤城!"
张魁此话一出,堂中一静。片刻,李大恩忽然抚掌大笑:道"张将军此言切中要害!"他
李大恩说着,步走向沙盘,"继续部署道:传令:其一,苏烈率两千轻骑即刻出发,沿长城燃烽示警,遇小股敌军则歼之,遇大军则避其锋芒;其二,各营即刻坚壁清野,城外粮秣尽数焚毁,水井投毒;其三——"他重重拍在沙盘北侧山谷,"张魁,你带旧部三百,潜伏于此。待突厥攻城受挫,便截其粮道!"
正如李大恩所料,当颉利可汗亲率大军抵达雁门关下时,眼前景象令突厥将士们倒吸一口凉气,只见方圆数十里内,农田化为焦土,水井尽数填埋,连一棵可供战马啃食的枯草都不曾留下。巍峨的雁门城墙上,唐军旌旗猎猎,守军弓弩齐备,却始终紧闭城门,拒不出战。
恼羞成怒的颉利下令强攻。突厥士兵连续三日展开猛攻,在唐军密集的箭雨和滚木礌石下伤亡惨重,城下堆积的尸首散发出阵阵腥臭,引来成群的乌鸦盘旋不去。
到了第四日傍晚,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,转眼间暴雨倾盆,将突厥大营变成一片泥沼。就在突厥人困马乏、士气低落之际,漆黑的雨夜中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。
原来是李大恩亲率五百死士,借着雷声掩护,从城门暗道杀出。这些精挑细选的勇士个个身披轻甲,手持陌刀,如鬼魅般突入敌营。与此同时,熟悉本地地形的张魁带领三百精锐,趁着暴雨掩护,绕到突厥大营后方,将数十辆粮车付之一炬。熊熊火光穿透雨幕,将夜空染成血色。
次日黎明,颉利可汗站在泥泞的营帐前,望着被雨水浇透的旌旗、四处溃散的士兵,以及北方山谷中仍在冒烟的粮车残骸,终于长叹一声:"定襄狼果然名不虚传!"
随即,颉利下令撤军。此役过后,突厥各部闻"定襄狼"之名而色变,代北边境由此获得了长达五年的太平岁月。每当秋高马肥之时,总有突厥贵族提议南下,但每每提及雁门关下的惨败,便无人再敢轻举妄动。代北边境由此赢得数年太平。
李大恩率军大败颉利可汗的消息传至长安,朝堂上下振奋不已。唐高祖李渊闻讯,欣然对群臣道:“李大恩此战大挫突厥锐气,实乃我大唐之福!”
然而,未等群臣庆贺完毕,边关急报再至,称突厥虽败,却仍扣留大唐使臣,毫无归放之意。高祖李渊面色骤沉,拍案怒道:“颉利狂妄至此,真当我大唐可欺?”
李渊当即下令,亦扣留突厥来使,以示强硬。
其实,突厥与大唐的积怨早已埋下。当初,处罗可汗暴毙之前与刘武周割据势力勾结,屡犯并州。高祖为息兵戈,曾派太常卿郑元暃前往劝诫,晓以利害。然而处罗可汗傲慢无礼,拒不听从。不久,处罗竟突然暴毙,突厥人疑心郑元暃暗中下毒(其实是以此为借口),便将他强行扣留。
李渊当时不愿事态恶化,又遣汉阳公李瓌(李孝恭之弟)携重金前往,试图安抚继任的颉利可汗。不料颉利得寸进尺,竟要求李瓌行跪拜之礼。李瓌身为大唐宗室,岂肯屈膝?断然拒绝后,亦遭扣押。更甚者,突厥连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也一并扣留下来,嚣张至极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