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,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

第480章 禅礼之上,以血溅台

  或许在那一刻,刘协看曹节的眼睛时,真的看到了董妃和伏皇后的样子。

   但此刻,他不能有任何动摇。

   遂转过头,不再看曹节的眼睛。

   “陛下,准备好了么?”华歆躬身问询,语气带着几分程式化的恭敬。

   “嗯,朕已准备妥当!”

   华歆又嘱咐道:“待大典之时,陛下初时切不可显露过多激动之色。唯有当新帝辞让之际,陛下再稍露激动,坚持劝进;至第三次时,方可行跪地相请之礼。不然,恐为旁人所见,反觉有轻慢弄下之嫌。”

   “放心吧,朕知其礼,必不会让新帝为难。”

   华歆满意的颔首道:“陛下,新帝已降恩典,允陛下徙封山阳公。此礼若成,陛下便可安居山阳郡,日常起居仍循帝王仪制。”

   刘协欣慰道:“哎呀,新帝真仁君也!”

   “陛下禅让贤能,实乃识时务之明君,当受此隆礼殊荣。”

   “华爱卿有所不知,自魏王肯受禅让以来,朕肩上这万钧重担便似一朝卸下,通体皆觉轻快自在。”

   刘协满面的轻快之色,就好像真有什么喜事一般。

   “是啊,治国非常劳心伤神,陛下从此卸下社稷之责,得以偷安自适,实乃天幸。”

   “此言甚善,朕都开始期待退位的生活了。”

   华歆淡然一笑。

   他觉得现在的刘协,简直是禅让之君的最佳状态。

   此事过后,自己说退旧帝,扶立新君,必有不世之功勋。

   于是,亲引刘协车驾往玄黄台而去。

   玄黄台黑底黄阶,黄色象征着代表大魏的土德。

   火生土,有是承续炎汉火德的意味。

   然而,令人玩味,黑色的水德却似大魏之本色。

   这时,玄黄台周遭肃然列阵。

   羽林卫执戟而立,甲胄泛着冷冽银光,从台基排至百步外,安静无比,唯余风拂旌旗之声。

   台沿明黄缣帛微动,露出玄色台身,黑黄相衬如天地交泰,阶前朱红毡毯投下斑驳阴影。

   台顶香案已设,青铜鼎中香烟缭绕,玉圭、玄纁等礼器静立,静待禅位诏书和玉玺的安放。

   太常寺礼官躬身验仪,鎏金托盘载玉册、印玺穿梭,边角闪着幽光;

   乐师按弦而立,瑟钟鼓列阵,弦上蓄满肃穆。

   阶下文武百官着朝服列成方阵,青绯紫绿间偶有眼神交汇,藏着旧朝终章的唏嘘与新朝开启的期待和忐忑。

   台侧太史令仰观天象,蓍草轻摇,确认天命转移吉时,寂静中每一动都衬得高台沉凝如渊。

   更有无数百姓,于封台之外,比肩接踵地仰望着高台。

   有不少孩童还爬到了树上。

   大家都知道这是禅让之仪,但其本名却偏不叫禅让之仪。

   乃曰:谢王之礼。

   意思是:皇帝代表大汉,感谢魏王救大汉于水火。

   在感谢的过程中,皇帝自发行禅让之礼,才会让受禅者感到名正言顺,无僭越之嫌,更显天命所归之尊荣。

   但谁都知道,这些就是新旧王朝更迭前的最后粉饰。

   刘协站在台上,俯瞰台下文武百官。

   暗暗的轻叹一声。

   然后,在华歆的引导下,登上高台,坐在了龙椅御座之上。

   这座位现在还是他的,但经过三让三辞之礼后,坐在上面的就该是曹丕了。

   而后,刘协拿着拟好的诏书,读谢王之礼诏。

   曹丕走上前,双手接过礼诏,并向刘协行礼。

   “魏王自辅政以来,扫群雄、安黎庶,大汉宗庙得以存续,皆赖王之力。朕德薄才疏,久居帝位已觉惶愧,愿将神器让于贤能,还天下以清明。”

   曹丕一怔,刘协的说辞有些生硬。

   但他还是依礼言道:“吾德薄才疏,何敢觊觎皇位。今陛下圣明,虽遭时运不济,然德行仍在。天下尚未太平,百姓未得温饱,四方尚有孙权、刘备等逆贼未平。吾当竭尽所能,辅佐陛下,平定天下,而非取而代之。陛下之诏,臣实不敢受,还望陛下收回成命,另选贤能,以安天下。”

   按说,刘协该二让了。

   可此时的刘协微微一笑,却说了这样一番话:“怎么,魏王真的不愿要这皇位?”

   曹丕傻了,这完全未按剧本所来。

   他抬起头,看着刘协,面带狠意道:“臣……无德无能,实不敢要!”

   心下已做好决定,若不得善成此礼,必以一二皇子为祭。

   刘协呵呵一笑,忽然指着台顶那尊鎏金印玺与玄纁礼器:“汝且观之,众臣观之:殿前受命之金玺,岂为空降而至?再视那坛中祭天的太牢,还有那甲士高举之魏字王旗,莫非都是临时起意?汝口称‘不敢’,可这满台的仪轨、满阶的甲士,哪一样不是为你今日受禅而备?”

   刘协亦狠狠的瞪着曹丕,眼里都要瞪出血来。

   曹丕惶然,他未曾想,平日礼貌乖巧的皇帝,怎么在此时变成这个样子。

   难道,之前他都是装的?

   祭坛下的文武百官已开始窃窃私语,礼官捧着禅位诏书的手微微发颤。

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