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历史 二周目阿斗,开局给刘备念出师表

第475章 荀彧自戕,许都暗涌

  若此时刘协或默然无语,或怨怼盈怀,或万念俱灰,华歆必当审慎处之,再寻思去做刘协的思想工作。

   这禅让之仪必须要保证整个过程毫无纰漏,万无一失,否则还不如延后或者取消。

   所幸此时的刘协瑟缩怯懦,一副求生欲拉满的模样,简直是皇帝禅让前最为理想的状态。

   华歆相当满意,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曹丕。

   曹丕闻言大喜,又嘱咐华歆:“毕竟陛下今后是孤的姐丈,万不可怠慢之。要让他明白,但顺孤意,孤必待之如亲,尊荣胜初,恩渥不替。”

   “遵命!”

   华歆领命,而后以曹丕的名义,为刘协带来了许多奇珍异宝和瓜果礼品。

   对刘协的态度较往常也和善了许多。

   你好我好,相互配合,又何必剑拔弩张?

   看样子,陛下也是识时务之君也!

   于是,对刘协的管束也相对放松了许多。

   但放松不是松懈。

   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,尽可能的允其自由,使其保持一个愉悦的状态,以保证禅让仪式的圆满。

   这让刘协终于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。

   曹丕紧张的筹备着登基仪式。

   很快,一个令人惊愕消息传来。

   荀彧自戕于寿春。

   荀彧竟真的死了么?

   接到消息时正值深夜,曹丕从称帝的美梦中被唤醒。

   听到了这个消息,他差点拍手叫好,但犹豫片刻,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。

   算算日子,距荀彧离开许都已经两个半月了。

   去掉消息传达的时间,也差不多到了履其诺言之时。

   不出意外,荀彧是真的自杀了。

   曹丕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的同时,却又油然生出一丝不舍和怅惘。恍惚间又回忆起当初讨伐袁绍时,他和荀彧共于曹操帐下,联辔论兵、抵掌谈诗的那段时日。

   曹操视荀彧为肱股,他则视荀彧为师长。

   可以说,他曹家能有今日的基业,荀彧功不可没。

   他何尝不在想,倘若荀彧肯支持孤称帝,待孤君临天下之时,这丞相之位必予令君。

   但终究,志向不同,难以强求。

   彭羕告诫曹丕,荀彧会否诈死?

   曹丕轻轻摇了摇头,眼底带着几分笃定。

   在他心中,这世间谁都可能行那诈死的诡谲伎俩,唯独荀彧不会。

   他太高洁,太端方,太珍惜那副洁白的羽翼。

   他既于百官面前敢行此诺,就断不会出尔反尔。

   “荀令君尸身何在?”

   “临终前,其言无颜面君,就地葬于寿春之地。”

   曹丕点点头,沉声道:“令君一生清雅,功在社稷,可惜壮志未酬。

   其子嗣荀恽万岁亭侯,孤当表其谥为敬侯,子孙食邑千户,复厚恤颍川荀氏,以彰其德。”

   其实,曹丕本不愿再扶植世家大族,荀彧既亡,曹丕厚待颍川荀氏,只为尽可能减少称帝阻力。

   待许都局势稳定,权柄尽入己手,再寻思从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,方是于国于民的长久之道。

   曹丕深谙其理。

   而他并不知,就在他紧锣密鼓与司马懿等商议建都邺城亦或洛阳之时,活着的荀彧却已改头换面,悄无声息的复潜入许都之地。

   按说,皇室大仪将至,都城必将戒严,荀彧怎可能悄无声息潜入许都?

   那是因为,整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比荀彧更了解许都。

   就像没有第二个人比诸葛亮更了解汉中。

   别说曹丕和夏侯惇了,就算曹操来了也不行。

   每次曹操带兵远征,都是荀彧坐镇后方料理诸事。

   尤其是定都许都后,他亲自构架许都城防,制定了详尽的城内外布局规划,大到皇宫的兴建,官署的设置、粮仓与军械库的选址,小到街巷的走向、民居的分布,户舍的格局,都亲自过问并敲定细节。

   可以说,许都城内的每一条街,每一棵树,每一口井,荀彧都能记在心里,如数家珍。

   那么,在这许都城中,还有和他同心之人么?

   荀彧当然知道,而且还知道不少。

   他们不会像金祎吉平那样采取极端的方法,也不会拿出全族的性命为赌注,去做激烈反抗。

   而是带有士族的务实性,但始终与新政权保持一定的距离。

   间接的表达着对新政权的不满。

   在他们的心底,是渴望大汉存续万代的。

   但他们却无力阻止亦或改变。

   ……

   此时的许都,汉帝将禅位于曹丕的流言,已如细密的蛛网般缠满了城中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 与往昔不同,这一次,官府的告示栏上空空如也,连惯常用来平息纷扰的辟谣文书都未曾出现,仿佛默认了传言的真假。

   城内的人心,就此被生生剖成了两半。

   那些汲汲于功名的官吏与投机者,脸上难掩按捺不住的喜色,私下里奔走相告,只觉改朝换代在即,正是自己攀附新主、平步青云的绝佳时机,言谈间满是对未来的躁动与期待。

   而是那些世受汉恩的旧臣、恪守礼法的士人,却纷纷收敛声息,闭门不出。

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