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仙侠 射雕:师兄走了,我只好天下无敌

第494章 韩牧问道马钰

  暮春的重阳宫笼罩在薄雾之中,青瓦飞檐若隐若现。

   韩牧跟随马钰穿过三重殿宇,脚下青石板缝隙间生着嫩绿的苔藓,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岁月的脉络上。

   “小师叔,前面便是藏书阁了。”马钰拂尘轻扫,宽大的道袍袖口在晨风中微微鼓荡,这位全真七子之首面容清癯,双目却炯炯有神,似能洞穿世间虚妄。

   韩牧抬头望去,一座三层木构楼阁矗立在古柏环绕之中。

   黑漆匾额上“藏书楼”三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檐角铜铃随风轻响,恍若天籁。

   “吱呀——”沉重的楠木门被小道童推开,尘封的墨香扑面而来。

   韩牧瞳孔微缩,只见数十排乌木书架整齐排列,上面堆叠的竹简、绢帛、纸册层层叠叠,浩如烟海。

   “小师叔,自春秋时老子着《道德》五千言,我道家典籍已历千年积累。”

   马钰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竹简,徐徐展开:“道家思想源远流长,论其久远可追溯至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时。”

   马钰指着竹简上的文字:“昔日老子提出'道法自然',认为万物皆由'道'而生,'道'无形无象,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,这一思想,基本奠定了我道家理论基础。”

   “至东汉时期,张道陵于鹤鸣山得太上老君亲授,创立天师道,道教由此而来。”马钰的声音在静谧的室内回荡,“那时张道陵开创天师道以符箓咒术治病驱邪,广收门徒,影响渐大。”

   “魏晋南北朝时,”马钰继续道,“道教分化发展,葛洪着《抱朴子》,倡导炼丹修仙;陶弘景整理道教典籍,建立神仙体系;寇谦之改革天师道,去除粗鄙之术,使道教更加精微深邃。”

   “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核心,融合神仙方术、阴阳五行等,形成修炼体系,如内丹、外丹、符箓、斋醮等,皆为道教特有。”

   马钰缓缓踱步,道袍轻拂:“至唐和本朝以来,道教达于鼎盛,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,建庙祭祀;昔日道君皇帝编修《道藏》,集道教典籍之大成。我全真、正一等大派相继兴起,各有所长。”

   “我全真教讲究性命双修,清净无为,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,济世度人。”马钰眼中流露出追忆之色,“昔日我曾跟随恩师遍访名山,求教各派高人,深感道教博大精深。”

   韩牧的目光扫过那些泛黄的典籍,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,他能感觉到体内那株新生的灵根正在微微颤动,仿佛在回应着什么。

   “师侄,这些玄理固然精妙。”韩牧在一排漆木书架前驻足,指尖触碰到一卷《南华真经》,“但我现在更想知道,我道家玄门,可有真实的修真炼气之法?”

   马钰雪白的眉毛轻轻扬起,拂尘停在半空。阁内忽然安静下来,连窗外鸟鸣都似乎远去。

   “哦,小师叔为何会突然问询炼气修真之法?”马钰的声音忽然压低。

   韩牧瞧着马钰一脸宽仁的模样,当即也是丝毫不带隐瞒的开口道:“此次下山有些奇遇罢了,师兄留给我的先天功,再加上我在少林修炼了易筋经还有九阳神功,我忽然隐隐间觉得自己似乎不一样了,那种能清晰感应天地灵气的感觉,或许,我已然踏出一条师兄都不曾抵达的道路了。”

   听闻此言,马钰当即震惊的捋了捋胡须。

   “原来如此,小师叔本就是天赋异禀之人,不仅身怀恩师的先天功,又有诸多奇遇,那易筋经乃是少林的镇派武学,相传乃是达摩亲自所传,小师叔机缘深厚,或许已然摸到我玄门的修真门槛也说不定。”

   二人绕过几排书架,来到藏经阁最深处,这里光线昏暗,唯有一盏青铜长明灯幽幽燃烧。马钰从怀中取出一把古旧的铜钥匙,打开了角落里一个紫檀木柜。

   “小师叔,自汉时张道陵创教以来,道家玄门确有炼气修真之术。”马钰取出一卷用青绫包裹的竹简,“但世人多以为虚妄,不知其中真有乾坤罢了。”

   韩牧接过竹简,触手冰凉,解开青绫,只见简上刻着《周易参同契》五个古篆,他刚要展开,马钰却轻轻按住他的手。

   “小师叔,魏伯阳此书虽为丹道祖经,却过于晦涩。……马钰转身从柜中另取出一册皮纸装订的书籍,“这本葛仙翁《抱朴子》或更适合小师叔入门。”

   书册入手沉甸甸的,深蓝色封面上“抱朴子”三个银钩铁画的大字隐约泛着微光。

   韩牧翻开书页,全神贯注地阅读起《抱朴子·内篇》,纸页沙沙作响,当看到“仙人服气”一章时,那些墨字突然在他眼中活了过来,如蝌蚪般游动重组:

   “夫人在气中,气在人中,自天地至于万物,无不须气以生者也……”

   马钰的声音从远处传来,仿佛隔着一层水幕:,内丹之道,首重炼精化气,元精与元气相合,方能……”

   韩牧已听不真切。他体内的灵根正疯狂汲取书中的信息,那些对常人而言玄奥难懂的文字,在他灵识中却化作清晰的修炼图景,丹田如鼎炉,精气似水火,周天运转若日月轮回。

  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目录
设置
书架
书页
评论